十年来,浙江省持之以恒抓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主动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塑造制胜未来优势。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党的二十大代表们信心满怀。
集众智,汇众力。在浙江,政府、市场、社会正协同发力,形成强大合力,紧紧握住数字经济这把打开未来大门的金钥匙,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深入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专项行动,推动政府、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大力投入科技创新领域,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从2012年的722.5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157.69亿元、增长2倍,超过山东跃居全国第4位;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高到2.94%,从全国第8位提升到第6位,与江苏的差距缩小到0.01个百分点,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财政科技投入走在全国前列,从165.98亿元增长到578.6亿元、增长2.5倍,从全国第5位提升到第3位(2020年)。以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为突破口,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省财政给予之江实验室5年共100亿元支持,连续5年给予省实验室每年每家1亿元支持,全省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的17.4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4.35亿元,从全国第9位提升到第6位(2020年)。科技创新基金体系加快构建,各类创投机构管理资本达9779亿元。
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对标国际顶尖标准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举全省之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基地和省实验室为龙头的核心战略科技力量,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流科研院所、重点新型研发机构、省技术创新中心等为主体的战略科技力量。大力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创新策源地,大走廊实施的国家和省重点研发项目占全省1/3,集聚全省超60%的国家科技奖和省科技奖一等奖、超7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超80%的国家“杰青”“优青”人才,成为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主平台。加快构建新型实验室体系和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之江实验室成功进入国家实验室体系,西湖实验室、浙江大学脑机交叉研究院加快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入选全国20家标杆实验室,首家大动物P3实验室获批。10大省实验室完成布局,6家省技术创新中心挂牌建设,实现三大科创高地全覆盖。国家大科学装置实现零的突破,获批建设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2个国家级大科学装置。
充分发挥政产学研高效协同的体制机制优势,形成全链条、多主体、高强度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模式,重大创新成果加速涌现。以数字化改革牵引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变革,围绕化解重点产业链断供断链风险,打造“浙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应用,创新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倒逼、引领、替代、转化“四张清单”机制,滚动实施“双尖双领”重点研发计划,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创新联合体等攻关模式,累计取得403项进口替代成果,成功研发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飞天云计算操作系统、国内首个本土原研丙肝一类新药达诺瑞韦钠片,实现固态存储控制器芯片国产化、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自主可控,在全球首次成功解析新冠病毒细胞表面受体(ACE2)的空间结构和全病毒精细三维结构,神威量子模拟器获得被誉为“超算应用领域的诺贝尔奖”的“戈登贝尔奖”。数字安防、结构生物学、高端磁性材料等领域技术水平领跑全国。主持获国家科技奖数量从2012年的11项上升到2020年的19项,居全国第3位,贝达药业盐酸埃克替尼获得中国化学制药行业首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现代空间结构体系创新、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超高产专用早籼稻品种中嘉早17等的选育与应用”等一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充分发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优势,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建立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0.45万家增长到2021年的2.86万家、增长5倍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从0.56万家增长到8.66万家、增长近15倍,创新型领军企业累计达62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连续6年居全国第3位,形成“5个百分之八九十”格局,即企业的研发投入、科技人员、研发机构、承担科技项目、授权专利均占全省80%-90%。企业研发机构成为技术创新中坚力量,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从2012年的19.12%提升到2020年的36.17%,居全国第2位。累计建设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9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697家,省级高企研发中心4328家。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各2个,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国家高新区数量实现翻番,杭州、宁波国家高新区分居全国第5和第13位。迭代推进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浙江和宁波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均以优秀等次通过国家验收,科技成果“浙江拍”等创新服务模式成为全国改革样板,技术交易总额超2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17.6%提高到2021年的65.2%,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省主导产业。
充分发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优势,推进科研放权赋能、服务迭代升级,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持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基本盘,R&D人员数从2012年的27.81万人年增长到2021年的57.53万人年,实现翻番。加速集聚高层次人才,深入实施“鲲鹏行动”等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累计引进全球顶尖人才59位,入选国家引才计划外国专家数连续7年居全国第1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跃居全国首位。累计引进海外工程师900人,培育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93个,全职两院院士达81名。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入推进“三评”改革,加快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11个设区市连续2年全部实现人才净流入,8个设区市进入《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前30强,杭州、宁波分列第2、第9位。
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共治的体制机制优势,纵深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持续优化“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数字化改革牵引科技治理能力持续提升,从“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到“最多跑一次”改革,到政府数字化转型,再到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创新治理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构建“科技大脑+未来实验室”科研新范式,研究开发并迭代升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线、科技成果转化在线等重大应用,促进创新要素充分开放共享、智能精准配置。“以‘四张清单’机制引领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变革”获省改革突破奖银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线”等创新做法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一网办”“一指办”等8项科技领域改革纳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点任务清单,数量居全国第2位。进一步激发市县创新活力,在全国率先实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创新性设立“科技创新鼎”。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8个、创新型县(市)5个,数量分居全国第3、第1位,新昌“小县大科技”创新经验全国推广。不断健全共同富裕科技创新支撑机制,科技赋能缩小“三大差距”,建立科技成果“转移支付”机制,支持山区26县建设“科创飞地”,科技特派员等创新服务模式全国推广,省市县联动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2.4万次,实现经济效益超100亿元。深化科研人员扩中提低改革,积极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双向联动机制,累计赋权126项成果,其中已转化88项,转化金额3410.1万元。不断深化科技开放合作,大力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强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名校的合作,创新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累计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8家。深度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牵头成立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全面嵌入全球开放创新网络,深化与创新大国、关键小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