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随着湘湖实验室的正式挂牌成立,浙江省十大实验室版图正式确立,科研方向上天下海全面拓展,覆盖“三大科创高地”。
2022年高考,浙江语文卷里“科创”成为作文材料关键词,引发网友热议:不愧是科技强省。
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132亿元;连续6年全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3;国家科技奖科研成果数量全国第3;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1位……
过去五年,浙江省强化创新驱动,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在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道路上蹄疾步稳。
浙江的科创之潮滚滚而来,以一流创新平台为活水,因超常规举措支持而澎湃,涌向高质量发展的新产业生态。
先谋后动
加速三大科创高地建设
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深刻影响着区域发展格局和人民生活福祉。加速“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如何以科创制胜未来?浙江早已瞄准方向,准确落子。
2020年,浙江省科技厅印发《浙江省实验室体系建设方案》,提出到2022年,围绕“三大科创高地”要基本形成特色优势鲜明的实验室体系;为了倒逼、引领、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浙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应用, 建立“四张清单”机制;同时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创新联合体等攻关模式等等。
一招一式精准运力下,全省三大科创高地已呈现“6789”现象,集聚全省60%左右的国家和省科技奖、70%以上的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80%以上的省级科研攻关项目、90%以上的重大创新平台。全省已累计取得197项进口替代成果,在数字安防、结构生物学、高端磁性材料等领域技术水平领跑全国。
夯实四梁八柱
强化原始创新力量
技术是产业的基础,厚植科技创新的热土,为强化原始创新力量夯实四梁八柱。从2016年至2021年,浙江省基础研发投入实现翻番,全省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从2.84%提升到4%。
春种秋收,浙江成功研发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飞天云计算操作系统、国内首个本土原研丙肝一类新药达诺瑞韦钠片,实现固态存储控制器芯片国产化、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自主可控等,技术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现代空间结构体系创新、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超高产专用早籼稻品种中嘉早17等的选育与应用”等19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日益通畅。作为12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之一,“在浙江,科研人员有足够充分的科技成果管理自主权;有足够简便的科技成果转化流程;还有足够丰厚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奖励、优惠政策。”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科研人员可以毫无顾虑地自主投身转化,这样的故事在浙江高校和科研院所并不稀奇。
6月7日刚成立的白马湖实验室更是天然具备知识产权转化的创新基因。实验室牵头单位浙能集团具有电力、石油、天然气及新能源等方面完备的产业链,是浙江省能源供应的主力军,实验室研究将直接对接产业,成果转化更快、成功率更高。比如,今年实验室就计划实现水系锌(离子)电池产品定型生产。此外,未来实验室还计划配备技术孵化链条上的投资公司、工程公司、产业公司,串联研究、建设、应用3个环节,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提速。
革新创新生态
重塑战略科技力量
创新活力源于良好包容的创新生态。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浙江的目标和路径清晰明确。
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从2016年的0.77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2.86万家,实现翻两番;科技型中小企业数从3.16家增长到8.6万家。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42.1%提高到62.6%。各类创投机构管理资本7677亿元,科创板上市企业31家,均居全国前列。
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浙江累计布局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累计29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697家,省级高企研发中心4328家。国家高新区整体实现争先进位,杭州第5位,宁波第13位。
筑巢引凤成为人才集聚高地。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科技奖励大会、科学家座谈会、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形成尊重人才、激励创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累计引进海外工程师900人、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93个。在浙全职两院院士达59名。
人才强、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形成了高效顺畅的创新体系。面对未来,在科技强省、创新型省份的冲锋号角声中,浙江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向“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时代使命给出最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