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科技频道 > 科技即时报  
新和成:需求导向 内外联合走好“新”字打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1-11-15 16:45:01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张吉

  浙江在线11月1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吉)“创新、人和、竞成”,这是每位新和成人牢记在心的企业价值观,也是新和成一以贯之的制胜法宝。作为浙江“草根民企”的典型代表,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从10万元借款起家,从废酒精溶剂回收开始,借助科技和创新的力量,走出了一条“新”字打头的成功之路。

  如今,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校企已经成长为与国际巨头分庭抗礼的行业领军者,产业横跨营养品、香精香料、高分子新材料等业务板块。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5.16亿元,同比增长40.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66亿元,同比增长14.67%。”

  企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对创新近乎执着的坚持。近7年来,新和成R&D经费占比均超5%以上,累积投入24.69亿元,获得授权专利408项,国外授权专利74项,主持、参与制订国家或行业标准38项。正如创始人胡柏藩所言:“对创新这两个字,新和成有着深刻的理解、感悟和实践经历,新和成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创业史,更是一部创新史。创新是新和成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需求导向,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在新和成研究院一楼的分析测试中心内,科研人员正紧张而忙碌地开展试验,与他们相伴的,是一台价值1200万元的液相色谱-核磁共振联用仪。据负责人介绍,2012年购入这台机器时,国内仅有三台,新和成是首家启用该仪器的企业。

  1988年,化学老师出身的胡柏藩为改善教学条件创办校企,从回收废酒精开始创业的征程。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经验,胡柏藩处处用心,在一次收购溶剂的过程中,他偶然发现药厂的一些产品每吨能卖到200万元,而当时酒精厂的年利润仅10万元。这让胡柏藩下定决心:一定要做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大产品、好产品。创新的种子自此埋下。

  90年代,国内外对维生素E的需求量日益上升,而生产维生素E所必须的医药中间体主环和异植物醇却一直被少数几家世界顶级制药公司垄断,价格居高不下。刚刚成立不久的新和成瞄准市场需求,投入全部力量进行研发,终于在1994年,新和成第一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维生素E中间体主环研发成功,结束了我国维生素E所需主要原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此后,新和成向高技术产业昂首挺进。1998年,维生素A产品研发成功,次年实现规模化生产;2004年,β-紫罗兰酮国家火炬计划通过验收;2005年,虾青素研制成功;2006年,柠檬醛(维生素A的重要原材料)率先研发成功……每研发一个产品,企业发展就跃上一个台阶。

  当然,新和成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99年,国际维生素市场上经历了一次“大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维生素E的价格从每吨40多万元,直跌至不到8万元,每吨产品的利润仅有1000多元,2007年初一度逼近亏损点。面对艰难时刻,新和成咬牙坚持,通过技术改造、降低能耗、精细化管理等举措,最大限度压缩企业生产和运营成本。苦尽甘来,维生素E的价格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反转,并升到历史高位,新和成的业绩也在2008年实现了大幅增长。

  在产品选择方向上,新和成始终遵循 “四个化”和“三个不”原则:即“产品规模化、系列化、协同化、一体化发展”“非替代进口不做,非国际一流不做,非常青产业不做”。直到今天,新和成已经突破了VE、VA、蛋氨酸、PPS等产品关键“卡脖子”技术,拥有15个国家级新产品、200多个省级新产品,成功实施15个国家“火炬”计划,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引导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3项,获得授权专利408项。

  内外联合,产学研合作结硕果

  回顾多年的发展历程,新和成把成功的经验总结为八个字:需求导向、内外联合。而新和成的“内外联合”,始于30年前的一个“偶然”。

  上世纪90年代,刚从回收废酒精起家的胡柏藩正苦于缺少技术,一次碰巧的机会,他在新昌一家小面馆偶遇浙江大学教授李浩然、陈志荣。一番详谈后,胡柏藩为他们付了面条钱并邀请他们优化了工业废酒精回收工艺。自此,双方开启了30余年的产学研合作,“两碗面”的故事也成为了产学研合作的佳话。正如陈志荣所说,在新和成,他找到了心目中产学研合作的理想状态。

  这样的故事在新和成还有很多。在维生素生产瓶颈被攻破后,新和成开始寻找新的大容量高效益产品,这一次,他们将目光投向了蛋氨酸。

  蛋氨酸是动物体内必需的24种氨基酸中唯一的含硫氨基酸,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健康、食品和饲料行业中,市场”潜力巨大,但其生产技术一直被国外所垄断。2009年,新和成开始布局蛋氨酸项目,组建了50多人的研发团队,联合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技术攻关。从小试到中试,从中试再到大生产,“十年磨一剑”,2017年,国内第一套真正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化、绿色化、一体化蛋氨酸生产装置大生产成功,成为蛋氨酸国产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20年,新和成二期年产10万吨蛋氨酸装置顺利投产,2021年继续新建15万吨产品线,将蛋氨酸价格从国外垄断时的50元/kg降至20元/kg左右,按25万吨/年的用量计算,每年可为国家节省约75亿元的外汇支出。

  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超临界反应实验室、浙江大学—新和成联合研发中心等高端研发平台为依托,新和成成功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北京化工大学、江南大学、丹麦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资助高校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

  在2020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新和成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发的“负载型催化剂微纳结构调控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荣获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是产学研合作的又一次落地开花,通过开发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加氢催化剂,新和成“裂变”出了维生素E的新路线,使反应步骤从原来的14步减少到11步,原子经济性从36%提升到100%,三废排放基本为零。

  人才为本,凝聚创新核心竞争力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新和成的创新不仅体现于科技攻关,还闪耀在企业特色的人才管理模式上。新和成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最大的资源。只有尊重和培养人才,企业的发展才会有不竭的动力。

  在新和成,胡柏藩被亲切地称为“胡老师”,“贤者为师、能者为师,谦虚做人,精心育人”的“老师文化”,已为新和成的企业品格打上了独特的烙印。“新和成有很好的技术平台,但最初吸引我来这里的,还是独具特色的‘老师文化’,这里的氛围与高校相似,能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一位已加入新和成7年的技术人员说道。

  视企业为学校,视员工为学生,新和成以老师文化为依托,通过加强高层次人才、技术带头人、技术工匠三支队伍建设,赋能员工持续成长,打造新和成研发人才高地。为更好地搭建员工成长平台,新和成先后与北京化工大学、华东理工等高校联合办学,将大学办到公司,从内部讲师制的建立到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快速培养通道的建立,新和成一步一个脚印,贯彻着“成就员工”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打造学习型企业。

  作为2020年度全省唯一的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企业单位,新和成设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浙江省首批外国专家工作站、省级院士工作站。据新和成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现有员工近万人,专职从事科研开发人员2000人,博士66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超过40%,人才已经成为了公司发展的第一动力。下一步,公司将不断创新经营模式,不断探索化学前瞻性和应用领域研究,持续壮大营养品、生物发酵、新材料等业务,争做行业领跑者。”

  正如胡柏藩所坚信的那样:“创新是合算的,创新是长期的、持续的,创新是全员的,无处不在的。创新代表着效益,代表着希望,也代表着未来。”新和成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之路,向“中国新和成,世界新和成”的目标昂首迈进。

标签: 编辑:林辰辰
分享到: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